幾年前某天,有位攝影師很冷的虧我說: "ㄟ~惡魔!" 我一頭霧水,
他說:你的英文名字不就是<穿著Prada惡魔>的那個女主管?
我說: ㄟ~那是Miranda,我是Brenda..
後來他又說: 阿對啦,所以你是那個律師? 我又一頭霧水,
他又說: 就是<慾望城市>演律師的那個? 我說:ㄟ~那還是叫Miranda,但,我是Brenda...
於是他接著又說: 所以你是不是最愛Prada? 所以你才取甚麼甚麼da?????
我說:ㄟ~是B R E N D A 啦~~~~
這幾天,我突然想起這段啼笑皆非的插曲。
也曾經覺得,我身為一個台灣人,既非ABC,英文名字也不是我中文名的"諧音",
何苦去為難連英文字母發音都覺得吃力的...負責我這區的快遞專員、或者一個小公司的小職員...
難怪有些人會覺得用英文名字相稱,是很"假掰"的事情!
然而,今天下午我去某SPA享受一下,美容師們也都以英文名來和你交心。
我想起,五年前去紐約遊學的時候,班上的老師Julian極度排斥亞洲人取英文名,
她經常研究亞洲文化,她熱愛亞洲文化,
但她說,為什麼亞洲人不直接用原名的英文拼音,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原名。
我在第一堂課,椅子還沒坐燙,就開始和她argued,她要不要稱呼我為Brenda。
我的理由是:
1.工作上,我都使用英文名字。
2.在我工作的環境,多數人都以英文名字相稱,甚至也會用英文e-mail相互聯絡,工作對象有一部分還是外國人。
3.我取Brenda,還有來源。
4.我甚至查過,Brenda的原意: a.是黑髮的女子 (沒錯嘛,我是黑髮) b.有掠奪的意思... (這..我就不予置評啦..)
沉默了半饗....
老師聽了,笑了,從此,我成了班上唯一一位用英文名相稱的亞洲人。
其實呢,我取Brenda,是有來源的。聽起來很有典故,其實....
(90年代經典YA青春美劇<90210>飛越比佛利) (上面這位女生就是阿蘭Brenda)
小時後媽媽送我去美語兒童班的時候,我還叫做Amy。
後來只因為,我高中的時候很喜歡看一部美劇<飛越比佛利90210>.....,當時很喜歡女主角"阿蘭"(劇中中譯是這樣),
這位阿蘭,就是Brenda。所以,我也想變成一個叫Brenda的女生。
就這樣,從升大學前的暑假,我去英國遊學自我介紹自己是"Brenda"開始......,陪伴我到現在。
That's all....
我有很多小名,這些名字好比標籤,標記了每個時期的自己。
曾經我不想要被叫做某個名,只因為想要擺脫前一階段,急於證明自己不停的長進。
現在回想,不論是甚麼名字,我不就仍然是那個..自己!
小時後,爸媽叫我"妹~",因為我是夭女,
國中,同學都叫我全名,"簡吟珍",
高中,高一下學期時,因為花癡暗戀某學長,擷取對方同音不同字,逼迫同學改叫我"小育",
到了大學,大家都以為我就是叫"小育",
出社會,第一份工作,主管叫我"小珍",
而後變成"吟珍";之後到了外商公司,慢慢全面變成"Brenda",
然後因為Brenda不好念,就文章一開始,有人會以為Brenda=Amanda=Miranda
有人開始叫我"布蘭達",還有"小布"、"布布".............
以前我太率直,別人亂叫我名,我還會婉轉糾正,
現在我覺得無所謂,不論朋友怎麼稱呼我,我都喜歡。
我的英文名字,已經成為我憧憬的時尚符號!不免來是要Buy一個B!!
身邊有些朋友會去定做自己的名牌項鍊,或者英文名字的首字,個人雖然不是特別有興趣這麼做,
但我確實很愛B這個字母,在IKEA看見了個大寫B的書擋,也還不是悻悻然的買了三個回家!
後記。捧由們~~來。Branding Yourslef!人人都是名牌
這個社群文化如此蓬勃的現在,FB不僅有粉絲團的概念,還能Follow關注個體,
每一個當紅的手機APP,Instagram、Pinterest、I Heart It...等,都有follow別人的功能,
咱們這些玩部落格的也是如此,名字、名稱,變成一個關注的符碼,甚至足以變成一個品牌、名牌!
就像那些名牌們,絕非空穴來風,能夠斗膽開出那種天價,嘖嘖嘖,一個小皮夾就要台幣兩萬........
還不是讓太多人甘之如飴掏出腰包,撩下去!! 不論價值觀,然而這就是名牌的實力。
所以,台灣人取英文名,有沒有了解名字源頭才用英文名,有何關係?
這是個人化、個人風格的時代,活出自我,才是王道!!
留言列表